中标前辈手把手教你医学国自然申请方法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医生手把手教你申请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09年成立医学科学部以来,我国医学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一直是每年的热(争)议话题。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申报”“何必申报”“无可奈何”“排名如何”等。其实最终的争论结果必然是依据个人的经历和精力、想法和兴趣、理想和现实而论,没有必须和必然,只有选择和适合。
对临床医学领域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核心作用是通过自主申报、公平评审方式让医学从业人员获得一定程度的科研经费,聚焦在一个点上深度挖掘,进而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下面我们重点以眼科疾病为例,谈一下临床医生及其他临床相关工作者在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青年和面上基金的申请。
一、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首先需要明确申报方向
在医学领域,自然基金框架范畴内共设有35个一级学科代码(H01-H35)以及相应二级代码,虽然内容很多,但绝大多数是依据临床器官系统分科而分类,比如与人类眼科疾病相关的研究,大部分都涵盖在医学部二处的眼科口(H13)。
在这个代码下,囊括了以疾病所在组织为分类依据的研究领域,如H1301角膜及眼表疾病,H1302晶状体与白内障,H1303巩膜、葡萄膜、眼免疫,H1304青光眼、视神经及视路疾病,H1305视网膜、脉络膜及玻璃体相关疾病,H1306视觉、视光学与近视、弱视及眼肌疾病,H1307全身疾病眼部表现、眼眶疾病。
作为人类组织器官移植最早开启的领域,角膜移植始于1905年,比肾移植早了近半个世纪;随着本世纪再生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胚胎干细胞还是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首个临床试验都起始于眼科。因此在眼科领域,设置了H1308眼组织移植。
此外,还有其他专科基本都设置的新技术和新方法——H1309眼科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为了顺应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每年也会做出一些调整,增加、减少和调整一些学科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各专科的遗传性疾病,均已归类成H23医学遗传学,例如遗传性眼病,已不再列在眼科。同样,所有专科的各种肿瘤疾病也统一到肿瘤学(H18),但肿瘤相关的流行病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和中药学,以及血液肿瘤的研究不包括在内。具体内容,请仔细阅读每年的“申请代码及注意事项”,避免因代码错误而导致形式审查失败。
因此,根据个人的临床工作领域选择合适的一级和二级学科代码,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根据个人研究经历、基础和特长选择课题
选择好学科代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选择课题。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选择课题的关键点是要“一技之长”,尽量选择自己的特长即所谓的“独活”,而“独活”的关键是平时的积累。临床医生平时在临床工作中,要提前完成医学伦理审查申请,注意收集临床资料和材料,做好自己的积累。这些积累,除了阅读已经发表的论文外,还包括前期研究基础、材料的完备性等。
对于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者而言,要聚焦到一个自己擅长的很小领域和方向,尽量做到小而精,课题和科学假说要专注于解决一个小的问题。例如在临床学科二级代码H1304青光眼相关方向的研究中,仍然可以划分为视神经损伤机制、眼压调控机制、遗传与易感基因、治疗与诊断方法、流行病学调查等,这些分类仍然可以细分为更小的方向。申请人选择课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积累,尽量选择其中一个小的方向。
对于面上基金的申请者,同样要专注于一个小的领域,解决一个特定问题。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相比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研究内容稍多些,研究方案、研究方法也更复杂和全面,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验证科学假说。
三、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进展部分的写作
临床医生主要从事临床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意义比较简单易写,无外乎对科学、临床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贡献,此处不再赘述。
国内外研究进展部分的写作,要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的进展。领域内大的方向不需要详细写作,简单介绍即可,要把写作重点专注于课题相关的小领域。写作中要明确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最新进展、还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课题准备解决哪些问题、科学假说的基础和立项依据、申请人在领域的重要工作及贡献等内容。
在这两个部分的写作中,务必要清晰地指出科学假说及立项依据。
四、医学类研究内容、目的、方案和技术部分的写作
这方面的写作比较容易混淆,如果对应于英文单词更容易理解些:内容(Objective)、目的(Aim)、方案(Design)和方法(Method)。可以理解为,这些概念的重要性是梯次递减的,下面用最常见的场景来说明:
研究内容(Objective)是中心思想,包括简述研究领域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临床医生最好要把重点放在诊断、治疗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方面。要从临床实践中发掘、总结和凝练问题,并有一定的前期基础。
研究目的(Aim):根据每项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一定要明确,避免目的过高过大、模糊。
研究方案(Design):根据每个研究目的,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定要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不要超出申请人的能力范围。研究方案应该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条件,选择体内(患者标本、动物模型)或体外(细胞)、器官组织水平(组织结构、功能)、细胞(细胞组成、功能)或分子水平(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的一部分或几部分撰写。
研究方法(Method):根据研究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采用最新或比较受关注的技术,但一定要“适合”,避免装饰式的无意义技术。
技术路线则是对研究目的和方案的图形式的总结,要简单明了,清晰易懂。
申请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习惯,可以将这几项分开写作或者嵌套描述。
五、前期基础和研究条件部分的写作
前期基础涉及到申请人在相关大领域(生物医学和一级学科)和小领域(二级学科和研究内容的小领域)的研究背景和积累。尽量以小领域的研究基础为主,包含预实验和前期实验结果。如果小领域的积累不够,可以适当写大领域的积累。个人的积累不够,可以适当写一些团队的积累。申请人在相关领域的成果也可以在这部分展示。
研究条件要包括申报单位、课题组的软硬件配置。硬件设施要包括开展实验所需要的动物房、细胞培养间、必需设备等,还要包括实验材料部分,如动物品系、细胞系、抗体、患者样品以及其它关键材料和资源。
六、关键科学问题和特色、创新
这些如实写作即可,切忌过度拔高。另外,关键科学问题不要超过1~2项,特色及创新不要超过3项。评审专家会从前面部分判读出课题的创新性和特色。
七、医学类标书的几个关键点
1. 问题属性。这一部分有四个选项:(1)鼓励探索,突出原创;(2)聚焦前沿,独辟蹊径;(3)需求牵引,突破瓶颈;(4)共性导向,交叉融通。通常而言,偏向基础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课题多数可以选择(1)或(2);偏向应用科学的选择(3)或(4)更合适。作为医学口的大多数申请都可归于(3)类别。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课题的特点选择。选择错误会因评分标准不同而导致失分。如果自己不能确定,要找更有经验的人帮助。
2. 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非常重要,评审系统通常根据关键词的关联度选择对应的评审专家。
3. 写作方式。科技写作要精炼准确,避免口语化;同时,避免单纯叙述性写作,要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和“灵魂”。
4. 引用文献。因为要体现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所以引用的文献最好多引用最近几年发表的,尤其是本年度最新的。另外,要选择引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论文、著名实验室的论文。
5. 插图。要有若干插图。如同论文里的插图一样,图片往往比文字更简洁、生动、有说服力。插图一定要注明来源,自己创作没有引用来源的要注明“未发表”。
6. 附件。要准备必要而充分的附件,如动物伦理、医学伦理、生物安全保障、代表作、推荐信、职称证明等重要的辅助材料。
八、常见误区及错误
1. 追求大而全:多数人,尤其是新人在写作标书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追求大而全,唯恐内容不够、数据不足导致失败。但往往导致标书臃肿不堪、逻辑凌乱,导致评审直接差评;即使逻辑很清晰,也会被评审以“研究内容过多,不能完成年度计划”的理由拒绝资助。
2. 缺乏前期基础及预实验结果:申请人从发表的论文、生物信息分析等凝练出逻辑性非常好的科学假说,但是由于缺乏前期基础支持、缺乏预实验结果验证,导致评审“研究基础不足”、“前期结果不足以支持假说”等结果。尤其是申请人跨领域申请时,一定要展示足够令人信服的前期基础和结果。
3. 片面罗列新技术:为了追求“创新”,罗列最新领域技术,但却没有明确利用新技术的哪些特性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没有掌握这些技术的前期证据,只会招来相反效果。
4. 常识及文字错误:常识错误会直接暴露申请人的短板,说明各方面的积累欠缺,往往会导致差评。而文字错误则给人以粗心、重视度不够等坏印象,也会导致差评。避免办法是多找人帮助修改。
5. 形式审查错误:尽管各单位对形式审查非常重视,但每年仍有5%左右的标书因为形式审查不过关而作废。申请人自己一定要根据形式审查表格检查每项要求,避免低级错误。